3/28/2011

大華府地區僑學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 4月2日聯歡晚會

大華府地區僑學界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將於4月2日在 Richard Montgomery High School Auditorium 擧辦百人大合唱及民族舞蹈聯歡晚會。您要是有家人、同學和朋友住在大華府地區,請通知他們參加這項慶祝建國百年的活動。


http://wdc100.blogspot.com

RADIATION EMERGENCIES - Measuring Radiation

When scientists measure radiation, they use different term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are discussing radiation coming from a radioactive source, the radiation dose absorbed by a person, or the risk that a person will suffer health effects (biological risk) from exposure to radiation. This fact sheet explains some of the terminology used to discuss radiation measurement.

Units of Measure

Most scient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easure radiation using the System Internationale (SI), a uniform system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at evolved from the metric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of measurement is still widely used.
Different units of measure are used depending on what aspect of radiation is being measured. For example,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being given off, or emitted, by a radioactive material is measur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unit curie (Ci), named for the famed scientist Marie Curie, or the SI unit becquerel (Bq). The radiation dose absorbed by a person (that is, the amount of energy deposited in human tissue by radiation) is measur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unit rad or the SI unitgray (Gy). The biological risk of exposure to radiation is measur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unit remor the SI unit sievert (Sv).

Measuring Emitted Radiation

When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being emitted or given off is discussed, the unit of measure used is the conventional unit Ci or the SI unit Bq.
A radioactive atom gives off or emits radioactivity because the nucleus has too many particles, too much energy, or too much mass to be stable. The nucleus breaks down, or disintegrates, in an attempt to reach a nonradioactive (stable) state. As the nucleus disintegrates, energy is released in the form of radiation.
The Ci or Bq is used to express the number of disintegrations of radioactive atoms in a radioactive material over a period of time. For example, one Ci is equal to 37 billion (37 X 109) disintegrations per second. The Ci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Bq. Since one Bq is equal to one disintegration per second, one Ci is equal to 37 billion (37 X 109) Bq.
Ci or Bq may be used to refer to the amount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during the Chernobyl power plant acciden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 estimated total of 81 million Ci of radioactive cesium (a type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was released.

Measuring Radiation Dose

When a person is exposed to radiation, energy is deposited in the tissues of the body. The amount of energy deposited per unit of weight of human tissue is called the absorbed dose. Absorbed dose is measur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rad or the SI Gy.
The rad, which stands for radiation absorbed dose, was the conventional unit of measurement, but it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Gy. One Gy is equal to 100 rad.

Measuring Biological Risk

A person's biological risk (that is, the risk that a person will suffer health effects from an exposure to radiation) is measur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unit rem or the SI unit Sv.
To determine a person's biological risk, scientists have assigned a number to each type of ionizing radiation (alpha and beta particles, gamma rays, and x-rays) depending on that type's ability to transfer energy to the cells of the body. This number is known as the Quality Factor (Q).
When a person is exposed to radiation, scientists can multiply the dose in rad by the quality factor for the type of radiation present and estimate a person's biological risk in rems. Thus, risk in rem = rad X Q.
The rem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Sv. One Sv is equal to 100 rem.

Abbreviations for Radiation Measurements

When the amounts of radiation being measured are less than 1, prefixes are attached to the unit of measure as a type of shorthand. This is called scientific notation and is used in many scientific fields, not just for measuring radiation. 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prefixes for radiation measurement and their associated numeric notations.
Prefix Equal to Which is this much Abbreviation Example
atto- 1 X 10-18.000000000000000001 a aCi
femto- 1 X 10-15.000000000000001 f fCi
pico- 1 X 10-12.000000000001 p pCi
nano- 1 X 10-9 .000000001 n nCi
micro- 1 X 10-6.000001 m m Ci
milli- 1 X 10-3.001 m mCi
centi- 1 x 10-2.01 c cGy
When the amount to be measured is 1000 (that is, 1 X 103) or higher, prefixes are attached to the unit of measure to shorten very large numbers (also scientific notation). 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prefixes used in radiation measurement and their associated numeric notations.
Prefix Equal to Which is this much Abbreviation Example
kilo- 1 X 1031000 k kCi
mega- 1 X 1061,000,000 M MCi
giga- 1 X 109100,000,000 G GBq
tera- 1 X 1012100,000,000,000 T TBq
peta- 1 X 1015 100,000,000,000,000 P PBq
exa- 1 x 1018100,000,000,000,000,000 E EBq

Common Radiation Exposures

People are exposed to radiation daily from different sources, such as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active materials in the soil and cosmic rays from outer space (of which we receive more when we fly in an airplane). Some common ways that people are exposed to radi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doses are shown in the table below.
Source of exposure Dose in rem Dose in sievert (Sv)
Exposure to cosmic rays during a roundtrip airplane flight from New York to Los Angeles 3 mrem 0.03 mSv
One dental x-ray 4?15 mrem 0.04?0.15 mSv
One chest x-ray 10 mrem 0.1 mSv
One mammogram 70 mrem 0.7 mSv
One year of exposure to natural radiation (from soil, cosmic rays, etc.) 300 mrem 3 mSv

For more inform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radiation measurement, you may visit the website for the Health Physics Society, 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Radiation Topic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radiation, see CDC's Radiation Emergencies website. You may also call the CDC public response hotline at 800-CDC-INFO or 888-232-6348 (TT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otects people's health and safety by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 and injuries; enhances health decisions by providing credible information on critical health issues; and promotes healthy living through strong partnerships with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otects people's health and safety by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 and injuries; enhances health decisions by providing credible information on critical health issues; and promotes healthy living through strong partnerships with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3/24/2011

一杯冰拿鐵 Iced Latte 的幸福

老婆婆個子不高又很胖,坐在輪椅已好一陣子了
每一個星期,老爺爺都準時的陪著老婆婆回來拿藥,老婆婆患有末期的糖尿病。
一天晚上,老婆婆掛急診入院,電腦掃描顯示腦下皮層出血。
我告訴老爺爺,他茫然地看著,只見他眼中閃過一絲的淚光。
神蹟般的,老婆婆的頭腦清醒,情況好極了..
老婆婆住院住了半個月,低聲的問我:這兩天我先生怎麼都沒有來看我?
我巡房完後,順口問了那層的義工,原來老爺爺出了車禍,住進了臺大醫院。
而他們夫妻倆,竟沒有半個親人在台灣。

過了幾天,老爺爺的病情剛好轉,便嚷著出院照顧老伴。
幾番商量之後,台大的學弟想出折衷辦法,老爺爺轉院到馬偕,就近與老婆婆一起。
隔天,老爺爺坐進輪椅,由義工推到老婆婆病房門口。
他吃力的坐在老婆婆床沿,端著義工幫忙買的冰拿鐵,遞給老婆婆說:「買給你的。」
老婆婆笑著接了過來:「好幾天沒看見你,怎麼啦?」
老爺爺也笑著說:「走路時摔了一跤,沒事的。」
這是我聽過最心疼的一個謊話。

老爺爺的身體一天天康復,當他準備出院那天,竟因心肌梗塞,瘁然而逝。
簽完死亡證明,我交代護士先別告訴老婆婆,免得她剌激太大!

巡房時,老婆婆告訴我,他與老爺爺住在倫敦時,最鍾愛的就是冰拿鐵,而老爺爺又好幾天沒來看她了。
實習的學妹微笑著哄著:「您健忘了,老爺爺在長青會還有很多事忙著呢!
隔天早上,我發覺床頭多了一杯冰拿鐵,學妹告訴老婆婆:「老爺爺早上來過,不願吵醒熟睡的您就走了。」
看著安心的老婆婆,我不安的心也稍稍舒緩下來。

當天下午,老婆婆病房的緊急響了起來,我迅速跑進病房急救,三十分鐘後我沉重的宣佈死亡時間。
我一邊開立證明,一邊想起今早老婆婆所說的「幸福」。「幸福」只有兩個字,卻沒有任何文字可以說的完全。
真正的幸福永遠是住在心裡面,儘管經歷著生老病死,感覺會隨著回憶的巨流逐漸遠去,未曾說出的承諾也許懊惱,相約的世界亦沒空遨遊,但我們的幸福就像一杯冰拿鐵,香醇的味道,永遠不會隨著短暫的生命消逝無蹤..

空小校友趙嘉祟博士今天3月24日晚11點將上KTSF“海翔之今夜有話要說”節目

 空小校友(花蓮空幼)趙嘉祟博士今天3月24日晚上11點將上舊金山KTSF的“海翔之今夜有話要說”節目。

日本福島核危機至今尙未解決 事故發生時處理上是否疏失? 下一步還能怎麼處理? 危機何時可以解除?電廠洩漏的輻射物質已向東擴散橫越太平洋和大西洋 未來數天可能擴散至整個北半球 你放心嗎? 今晚11點為您請到核子專家趙嘉祟博士帶您關心了解 核電廠 核事故 核災該如何因應。

J. Chao, United Nuclear Inc, PO Box 761, Los Altos, CA 94203, USA 


Dr Chao is currently a Chief Scientist at United Nuclear Inc, and a Chair Professo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He received his Ph.D. in Nuclear Engineering from MIT, his MA in Nuclear Physics from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and is a 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California. 


Dr Chao managed the Nuclear Analysis Methods at EPRI for 23 years. Nuclear Analysis Methods comprise Reactor Physics, Thermal Hydraulics, Severe Accidents, and analysis of abnormal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at nuclear plants, including the events at the Prairie Island SGTR and Chernobyl. Dr Chao was the project manager for the severe accident analysis tool, the MAAP4 and MAAP5 codes, which are now used worldwide. He has knowledge of RELAP5, CORETRAN, RETRAN02, RETRAN03, VIPRE, COBRA, GOTHIC, COMMIX, ANISN, SIMULATE, CASMO, CPM-3, etc. He has also reviewed PRA projects, material damage caused by radiation, safety analyses of new designs, MHD, and Fusion Reactor Blanket Designs. 


Dr Chao has been the Secretary for the Thermal Hydraulics Division of the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and was the founder of the NUTHOS (Nuclear Thermal Hydraulics, Operations and Safety) series of meetings. He was the 1994 recipient of the Presidential Citation from ANS for his research activity in technology transfer.



3/21/2011

告別台北空小校友潘儀, Farewell Kitty!!

台北空小30屆潘儀校友的告別式於星期六3月19號下午舉行,當時窗外淒雨靡靡,好像上天也為她的早逝而滴淚。教堂內氣氛莊嚴安詳。她最親愛的家人,潘伯伯、潘媽媽、妹妹潘俐、女兒Laurie、兒子Jonathan替摯愛的長女/姊姊/母親送別,他們對潘儀的心疼不捨,我們所有參加的空小校友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最感人的一幕是當我和潘儀的女兒Laurie攙扶著潘媽媽下樓到聚會廳時,潘媽媽說潘儀在辭世前一天,一直不停的叫“媽媽,媽媽!” 外孫女Laurie不忍看著外婆傷心,在一旁很堅強的說“ 外婆!外婆,媽媽現在已經沒有痛苦了,她在天上不要看到妳為她流淚,請妳讓她安心的走吧!” 

潘伯伯是空軍25期的前輩,是位空軍英雄,我們一群空小校友圍繞著他老人家,都想安慰他,他卻反過來讓我們破涕為笑,他講述了當年擔任副駕駛飛C-47 被共軍俘虜,如何勇敢逃生的事蹟,繪影繪聲,相信潘儀在天上也微笑了!

從潘儀一生的幻燈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美麗、堅強、孝順、仁慈、極富愛心的女性,妹妹潘俐經常提到姊姊的善良和為一對兒女的犧牲付出。我們空小的大家庭以潘儀為榮,也將永遠懷念她!!
 

 
 

3/20/2011

潘儀的告別式

潘儀的告別式

一大早鬧鐘響起,趕緊滾下床,刮鬍子,沐浴,整裝。妻也起床來幫我做三明治。看看窗外,天色不甚亮,雨下得蠻多的。吞下昨晚就弄好的燕麥粥,拎起午餐與電腦,準備上路。聽到了風聲,想來這一夜的風雨,可能要持續一陣子吧。妻再次關照我,雨中開車要小心點。聳聳肩,發動車子,駛進了微風細雨中,直奔北地。

潘俐第一次送出來的告別式時程是下午4點鐘開始。看後只得告知潘俐,我教的課,要到下午5點才完,趕不上告別式了。潘俐回說沒關係,我卻是很悵然。小學時,潘儀與我雖是同屆的同學,但是並不熟。在1960年代初期的我,實在是個混沌未開的傻小子,智商還沒發展到會去注意學校裏有那些女童學們。現在不同了,我們這批同屆的同學,都紛紛進入耳順的年代。雖然明知往前走,只可能會要參加更多的告別式,但仍不勉下意識的希望晚一些才開始參加這類活動。當潘俐送出消息說告別式延到下午4點半才開始,我覺得我應該有機會在告別式結束前趕到。

清晨的公路雖然又濕又滑,由於車數少,北駛一路都很順利。下午55分才回到校園的停車場,冷雨仍然未停,讓人更覺雨冷。一路快駛南下,穿梭繞行於車列中趕路,希望不會完全錯過告別式。幸運的是沒遇上任何問題或拿罰單。等我衝到會場時,已經快要進入唱聖詩,道別了。還好我能在最後幾分鐘內進場。迎面就看到北加州空小校友會致贈的黃玫瑰花圈,很美,很貼切。告別式場面莊嚴肅穆。潘儀生前事蹟的投影片做的非常好,令人感嘆潘儀走得稍早了些。這更提醒我:人生如夢,來日無多,應該確實把握今朝。環顧在場會眾,看到了很多個空小校友們。張思平,鄒雷及文芬嫂,馮蓉利,何臺光,陳錦康,尹莉莉,何欣科,曾昭明,李芸華,馬蓉梅,石玉琴,葉慶國大哥伉儷等等,希望我沒錯數或漏掉那一位。大夥兒也紛紛輪流去安慰潘伯伯和潘媽媽。兩位老人家看到有這麼多空軍子弟來參加告別式,也非常的欣慰。空小大家庭的團結與溫暖,在這種辰光,更讓人感動。

離開告別式會場時,心中感到踏實些。雨仍在下著。一路上,雨刷賣力的工作,為我清除檔風玻璃上的雨花。暮色中,雨刷的節奏,像是低語,又像細訴。是啊,從此以往,憶舊更惜同窗緣。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耳順神清評風采,健康遠勝萬貫財;日薄西山彤雲散,最惜風雨故人來。

願眾家兄弟姊妹們都平安快樂,健康如意。

謝明誠 2011年319




3/19/2011

从日本地震想起的

从日本地震想起的
作者:魏世
转者按:本文是著名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核科学家的魏世杰先生在日本地震后专门撰写的,写得非常之好,有思想和哲学高度,有专业深度,有文字表达的简洁和流畅,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不乏个性,值得一读。

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你的“科学”再发达,也同样微不足道,甚至更加微不足道了,你的“科学”,也许正在为自然灾害火上浇油,日本大地震就是一例。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再次得到了证明。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宇宙飞船已经到了月亮,但是,当地震、海啸、瘟疫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显得很“可怜”。试想,如果一颗小行星和地球相撞(这是完全 可能的,6500万年前就发生过一次,恐龙时代就此嘎然而止)了,人类除了灭亡,还有什么路可走?也许,你有幸在灭亡之前,乘飞船逃离地球,但你能逃到哪 儿去呢?地球之外,至今未发现活着的生命。
“人定胜天”,在上世纪大跃进时代,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是一句名言,但话音未落,就来了“三年自然灾 害”,国民减员一千万(党史正式数据,民间有说3000万的)。于是,痛定思痛,现在的口号,变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了,所谓“环境友好型”,就是“不 和你斗”的意思。
但是,这也是一厢情愿的事。大自然,有时候是“不讲理”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你想“和谐”,它偏不和你“和谐”,你有什么办法?地震海啸一来,成千上万的生命顿时陨灭,不管你对它友不友好。
这次日本地震之后,东京都知事,提出了所谓“天谴论”,立即遭到了日本国人的唾骂,说他是“在国民伤口上撒盐”,日本网友让他“滚出日本”,于是,赶紧道歉。
我想,这位知事,也许是借此警告国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天谴”,他又不是上帝的代表,哪会知道?
对大自然,我们只有敬畏,敬畏,再敬畏。

我们经常听到,所谓“核电”,是很安全的,完全不必担忧。
看来,这种认识,需要重新审视了。
日本地震告诉我们,任何“安全保证”,都不是绝对的。即使再多的安全设置,也难保万无一失。核电固有的危险性,并不会因人们的努力,减少到零。相反,在核电站周围的人,应该时刻准备“出事”,就像预防地震一样,做好各种预案,保持高度警惕。
核能从一诞生,就被称为“潘多拉魔盒”,发现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就死于放射性。和“魔鬼”打交道,能没有危险吗?“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如果有人拍胸脯,给你打包票,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堆”,与压水堆(中国的核电站类型)相比,落后一代,但与切尔诺贝利的石墨堆比,已经很先进了。日本的核科学研究,也是举世闻名的。核电已经占到总电力三分之一,还有专管安全的“核安院”。
沸水堆的安全设计,有三道安全屏障,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各种意外情况,有多种备用设施和应急预案。
然而,中国古语说的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有绝对的安全,事故,只能说降到最低,不敢把话说死。
众所周知,核电站能是利用铀(或钚)裂变的能量发电,和原子弹原理一样,但不同的是,原子弹,是不可控的,一瞬间,放出大量能量,核电站是可控的,让能量慢慢释放,用来发电。
如何做到可控?
链式反应,有一个重要的参数“K”——中子增殖系数,核电站的核反应,必须控制在1左右(也称为达到临界),大于1.就可能失控,变成核弹,小于1,会使核反应停止。这个参数至关重要,被科学家们尊称为称为“K大帝”。
“K”的大小,由控制棒的位置决定,控制棒插入越深,“K”越小,反之越大。控制棒,由能吸收中子的材料(如金属镉)制成,在核电站中的插入和抽出,是由计算机控制,根据“K”的变化,自动进行的。
正常情况,核电站的“K大帝”总是保持在1,发生地震的一瞬间,按照设计要求,核电站的“控制棒”——一般用镉制成,会自动插入反应堆,让“K大帝”变成零,核反应便立刻停止了。
既然核反应停了,为什么还会出现可怕的事故?
这次福岛核电事故,关键在于“冷却水”上。
这是因为,核反应虽然停止了,但这时堆芯温度还是相当高的(几百度),高温的来源,主要来自核反应产物(铀235裂变,一分为二,放出能量,这两半就是裂 变产物),裂变产物,大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物质,要进行一系列衰变,最后变成稳定的。这个过程将不断放热,直到衰变结束。
因此,需要将堆芯继续冷却,让温度降下来,才能保证核反应堆,特别是核燃料棒的安全,不会因高温发生融化或破坏。
问题就出在冷却系统上。
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的水泵,在正常情况下,是由本身发出的核电作动力的,核反应停了,自然发不出电来,可切换成外部电源(其他发电厂发出的电力),但是强烈的地震已经让全市停电,外部电源也不能用了,这时,他们只好启动了备用电源——柴油机发电。
然而,不幸的是,又来了海啸,柴油机发电机,被海水淹没损毁,也无法使用了。
还有最后一招——启用备用电源的备用电源——蓄电池,但蓄电池的能量是很有限的,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大约半小时)。
更换柴油发电机,很不顺利,从下午2点,一直拖到当天深夜,才又恢复了冷却。中间有好几个小时,反应堆没有得到冷却,内部温度便不断升高,使核电站的几个机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后来发生的事情,其根源都源于此。
先是9级地震,再是10米海啸,然后是备用动力设施失效。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显然,这超出了设计者(福岛核电站,据说是美国货)的想象力,也超出了操作管理人员的想象力。
没有预案的事件,一旦出现,大家往往不知所措。

人们不解的是,不就是一个冷却水,一个备用电源吗?多大的问题啊,为什么要一拖再拖?我在看电视时,也为他们着急:水位下降了,赶快加水就是了,柴油发电机坏了,再换一台就是了,他们在那儿瞎蘑菇什么?
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就是高科技的弊端了。
一般说来,自动化程度越高,系统越复杂,对人的依赖性越小。但是,一旦出了问题,人要想介入解决,也很难。
举例说,水位下降了,都知道应该加水?可是怎么加?加什么水?那不是个做饭的铁锅,倒进去算完。
第一,反应炉的水,必须是纯净水,如果有杂质,会因辐射变成反射性的,增加水、蒸汽中放射性的强度,可是地震海啸后的福岛,满目疮痍,哪里去找这么多的纯净水?
第二,里面什么情况?压力容器损坏了没有?如果完整无损,加水没有问题,如果损坏了,加进水去,后果将很严重:水和燃料棒外壳的锆,会发生化学反应,置换出大量氢气来,氢气浓度大了,一旦爆炸,怎么办?
那就赶快弄清里面的情况吧,也很难。
第一,密封设施是一层一层的,里面的情况,看是看不清的,如果是平时,通过监测系统,会了解一切,但是大地震后,系统也损坏了。
第二,突然升高的放射性,把核电站变成可怕的污染区,哪怕进去拧一个螺丝钉,或者里去看一下仪表,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最后,决策者还是决定,把海水加进去了,加进去不久,就发生了爆炸。估计他们权衡了各种可能性,也只能如此了。这种爆炸,总比核材料爆炸要好一些,至于又污染了电站外的大气环境,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我们应理解他们。
他们的工作环境,是极其危险而恶劣的,能够坚持岗位,进行排险作业,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事故最初的受害者,都是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据说,有一个老工人很熟悉管道情况,他奉命打开阀门放气,受到了高剂量的照射,当场呕吐,被送进了医院。
我想,如果不是他们的坚守和献身,事故的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文明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方便,但也使社会变得脆弱了。过去,没有电,无所谓,现在停几天电,就是一场灾难。
计算机引起了信息革命,战争离不开信息化,但是曾几何时,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成了被攻击的“软肋”。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支精锐的军队,很可能被一个不起眼的“病毒”毁灭。
有位名人说,文明的每一次进步,也是人类向灭绝自己跨进了一步。这话有些偏激,但其中的含意,也值得深思。
在灾难面前,日本国民表现的镇定和从容(大多数人),纪律与团结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军国主义的日本,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让我们世代难忘,老实说,对日本人,我一直没有好感,在青岛,我接触过几个日资企业,听到他们的种种劣迹(如欺负中国的女孩子等),让我痛恨不已。
但是,撇开政治观点,冷静地想一想,日本国民的一些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记得《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怕一个中国人,不怕两个中国人,为什么?两个中国人,就会发生内斗,最后两败俱伤。对日本人呢,则相反。
记得一个朋友说(在日资企业工作),如果你被一家日资企业开除了,在本地区,任何一家日资企业,都不会再要你了。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比我们要强烈。
那位朋友说,日本的科技人员,来中国工作,很注意学习,晚上要看书到深夜,问他为什么如此,回答是:“国内(指日本)竞争激烈,一旦放松,回去就赶不上了。”
关于生死观,日本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生和死,不是互相隔绝的,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死了,生命并未消失,不过是换了一种形态罢了,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然,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但是我想,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镇定肯定比慌乱好。在生死关头,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素质。
有一个场面:海啸来临了,大家在路上驱车逃难,大浪尾追而来,很显然,在后的要先被吞没,在前的有可能幸存。如果仅仅考虑个人的安危,就应该千方百计超车,争取到最前面去。但画面中,没有超车的,大家秩序井然,保持着原来的先后顺序,鱼贯而行。
看到这儿,我为之感动,震撼。

关于放射性污染,对中国的影响。
我的看法是,中国是安全的,为此担忧不安,完全不必要。
最坏的情况,你可以设想,在日本领土上,扔下了几个原子弹。
1945年8月,在日本广岛、长崎,美国不要扔下了原子弹吗?其受害者都集中在日本,主要是这两个城市,没听说污染到了中国。
核电站的核燃料,铀235的纯度只要百分之几,原子弹要达到90%以上。何况,地震后核反应已经停止,只不过是裂变产物泄露一些而已。
你想一想,它能污染到隔着茫茫大海的中国吗?
污染是有半径的,在日本,已经宣布了安全半径——30公里,大部分地区也是安全的,一切都应正常进行。
我们进行核试验的时候,也有安全距离。第一次核试验,九院的参试者(包括科学家)站在70公里之外的沙丘后面,观察蘑菇云的升起,没有任何防护,就是戴着一副墨镜(防强光刺激)而已。
有人说,风会把放射性烟云刮到中国来。
这种论调,理论上是不错的,风嘛,是流动的空气,往哪吹,谁也说不准,你敢保证,它一定吹不到中国来?
世界上的事情,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概率性的,譬如下雨,雨点一定向下落,这是必然的,但是今天下雨吗?那就是降水概率了,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也可能是百分之十。
我估计,这次日本核事故,危害中国人健康的概率,比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
在当今地球上,要避免污染,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的严重污染,包括中国在内,发生过多次了。
你只要想一想,世界上,曾经爆炸过几千枚核弹(包括大气层,高空,海底、地下),放射性烟云在大气层,围着地球转了多少圈,恐怕数不清了。最后,到哪儿去了?不都沉降下来,进入大地,水源,被动植物吸收了吗?
当年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烟云的污染,比现在厉害很多倍,是否飘到中国来,也很难说。
还有,宇宙射线在新星爆发时,对地球有多少辐射?太阳黑子爆发,又有多少射线进入了地球领域?你到医院透视,作CT,剂量也是很可观的。
但这些,人们似乎并不害怕。
你每天拿着手机大喊大叫,难道不知道有电磁辐射吗?不知道有人因此患上脑瘤吗?你害怕吗?
你看电视,上网,屏幕又有多少电磁辐射?你怕过吗?
要说致癌作用,要说损害健康,汽车尾气的铅,装修材料里的甲醛,各种有害有毒物质,各种非法食品添加剂,各种激素,农药残留,重金属,一点不比放射性逊色。
所以,面对目前的形势,你也不要害怕。换句话说,怕也没有用,除非你离开地球。
目前,对放射性检测的手段,很先进,很小的剂量,都可以检测出来,所以,相对其他有害物,放射性的存在,更容易被发现。如果没有日本地震,即使大气或环境 有些异常,只要不是经常性的,也不一定会宣布。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对核安全而言,是处于最受重视的时期,担心害怕,是不必要的。

                                                              魏世杰 3月16日

3/18/2011

日本地震可能是人为灾难

日本地震可能是人为灾难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172502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作者为某高校核工业专业研究生

日本311日 的9.0级 大地震,看是一场大自然的灾难,但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也可能是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很可能是日本自己进行的海底核试验引起的!理由如下:

一、 石原慎太郞前阵子刚刚放言要以核武器对抗中国,39日日本就发生了7.4级的地震。这可以推论为石原的狂言只是为日本的核试验放风,而9日 的地震其实就是日本进行的核试验。如果不出意外,日本近期还将进行几次核试验,并在不久后在美国的黙许下宣布为有核国家 以对抗中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引发了世纪大地震而自食恶果。

二、311日地震后,海面出现的神秘大漩涡,可能就是日本通向海底核试验场的遂道崩塌,导致海水倒灌引起的。

三、 以日本现有的技术,能导致日本用于启动冷却设备的三道保障电网都出现故障,特别是柴油发电机不能发电,这有点太不可思议。合理的解释就是日本是故意让电站爆炸让核外泄,以便掩盖39日 进行核试验发生的核辐射。

四、 美国的航母在100公里外的海面就受到那么强的核辐射,而日本本土却仅仅撤离了核电站周围20公 里的人,那么美国航母上的核辐射从哪来?合理解释就是这些核辐射其实就是日本39日核爆造成的。

五、 日本昨天宣布要自行检测电站核辐射量,不让外国插手,为什么?这是做贼心虚!

事实上,作为一个岛国,倭国有着丰富的潮汐和风力发电资源,同时太阳能也非常先进,但该国对这些视若无物,多年来,全力发展核电。

如果这仅仅是电力需要也就罢了,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核电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今天,倭国的核电设施却一律死抱着第一二代技术不放。

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铀钚混合氧化物这种比铀氧原料贵2-3倍,而且危险性高的原料,反应堆用的也是安全性差的快增殖反应堆,而且沸水堆只有一回路,直通涡轮。日本人玩这种手段只要有点脑子的都看得出来他们想要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储备制造核弹的那点钚嘛。

现在据报导爆掉的一号堆已经在用硼酸了。一开始不肯用是因为一 旦用了硼酸,里面的核燃料就全部报废了。福岛电站用的可是MOX燃料,那可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你们懂的。

现在国际上最新一代的核反应堆是号称出事故紧急停堆后36小时无人看护照样安全的。但日本人就是不用。简单地讲,它们只造最原始最落后的核电站,绝不采用新技术,哪怕是新技术再成熟,再免费。

因为原始的一二代技术最有利于大量提炼核原料。最浪费,最低能,最高消耗,最大成本,最不安全,只为换得核原料。

在地震前不到一个月,倭人已明确表示没有核弹不合理,且举国在为“有核弹化”努力。大家上网查,这几十年来,倭人利用这些原始的电厂,攒了近四千枚核弹的原料。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倭人为了获得攻击他人的核弹,不顾科技,不顾地理条件,不顾风险, 最终引发了今天可能出现的巨大核灾难风险。

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已变态后果。

海啸过去,倭人早就可以进入灾后重建,但是,天谴啊,一次微不足道的小灾难,恰好击中倭国人修练邪门功夫的命门。当然还有个更小的副作用,就是没电导致的混乱而已,几不足道。

所以,自然界的天灾基本已然过去,现在倭岛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人祸,是它们为了杀人放火祸害世界目的积赞了多年的苦果, 是引火烧身的自焚行为。

可笑有些人还在装道学家。倭人为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准备了四千枚核弹,不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天灾发生事故,你们还想着同情? 还想着仁义?还想着捐款救灾?

逆天者,天必诛之!

日本37万平方公里,却变态地修建了57个核电站,发出的电不到全国需求的30%, 一个核电站有4-6个反应堆,即全国有三百多个反应堆。37*30%=11万平方公里,即三百多个反应堆为11万平方公里供电

110000/300=367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日本的一个核反应堆只为367平方公里提供电力。相当于每个县级城市就要配一个核反应堆。这正常吗?

这场核灾难到底会发展到多大,至少还有三个问题没公开,离了这三个问题,谁也无法预测,只有小鬼子心里清楚。

第一个问题:它们造出来的四千枚核弹的原料存放在哪里?是否安全?!

第二个问题:在这些核电站里,到底还有什么秘密,这些以制造核弹原料为目的的核电站里,都有哪些高危和不可告人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日本这些年积攒的核废料都放在哪里?在陆地上?还是在海里?还是偷运到哪里去了?会不会产生危害?

这些问题都是潜在的核弹级风险。 是对全人类的安全威胁!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也展开援助

事实证明,中国人无私的援助,在金钱和物资方面,为日本节省了相当大的一笔款项,为日后顺利地发动九一八和七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由于有中国人出钱救灾,日本得以省下钱造军火。。。

作为一个核工专业的学子,我不禁眼含热泪,学了这些年,终于能跟别人吹一吹了。

不过可以看出曰本的野心,他的堆居然是铀鈈堆,而不是普通的二氧化铀堆,看来造核弹就在他们掌握中。他们这盘棋很大啊。铀钚堆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钚也可以做核弹,往长崎广岛投的弹就是钚弹。他们不用二氧化铀做燃料芯块,而是用铀钚合金,这就很说明问题。


日本婉拒美军 核电站藏军事秘密!
世界军事网
2011-03-14 21:01:53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据香港媒体报道,日本核电厂爆炸泄辐射,这场灾难原来可能有机会避免。因为当日本核电厂宣布冷却系统故障后,美国已答应派遣空军紧急运送冷却剂协助,但日本声称可自行处理,婉拒美国协助,最终发生爆炸。


菅直人政府被质疑判断错误。但也有媒体分析,是否核电站背后隐藏不为人知的军事秘密。日本一直对发展核武器情有独钟,其核工业技术也毕竟成熟,有评论称日本造核武器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情。此次日本拒绝美国军方介入核电站的工作,令人十分生疑。


日本前日大地震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当晚致电菅直人,当时福岛核电厂已传冷却系统失灵,他在电话中承诺提供一切必须协助,强调地震会令核电厂很脆 ,但菅直人力称没泄漏辐射证据。由于认为要做足预防措施,奥巴马要求能源部长朱棣文跟日本保持联系,随时提供支援,又安排紧急运送冷却剂给日本的 核电厂。但日本婉拒了美国军方人员的直接参与。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随后就在华府出席会议时表示,驻日美军已派出空军紧急运送冷却剂到核电厂。但美国一位匿名官员后来表示,日本的确曾请求美国支援冷却 剂,可是日本当局最后认为可以自行处理事故,毋须美国协助,因此美军没有将冷却剂运到核电厂。结果至昨日上午,福岛第一核电厂反应堆仍未能冷却,有泄 辐射迹象,到了下午更发生爆炸。


菅直人地震前民望一度跌至17.8%,若证实对核电厂爆炸危机掉以轻心或有所隐瞒,其政府肯定更失信于民。事实上,虽然政府与所有核电厂高层都信誓旦旦说核能发电很安全,但第一核电厂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过去发生过不少丑闻,包括隐瞒事故。


福岛第一核电厂都曾多次发生事故,1978年曾发生濒临核辐射外泄事故,但隐瞒至2007年才公诸于世,2006年厂内6号机组曾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