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地震想起的
作者:魏世杰
转者按:本文是著名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核科学家的魏世杰先生在日本地震后专门撰写的,写得非常之好,有思想和哲学高度,有专业深度,有文字表达的简洁和流畅,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不乏个性,值得一读。作者:魏世杰
一
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你的“科学”再发达,也同样微不足道,甚至更加微不足道了,你的“科学”,也许正在为自然灾害火上浇油,日本大地震就是一例。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再次得到了证明。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宇宙飞船已经到了月亮,但是,当地震、海啸、瘟疫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显得很“可怜”。试想,如果一颗小行星和地球相撞(这是完全 可能的,6500万年前就发生过一次,恐龙时代就此嘎然而止)了,人类除了灭亡,还有什么路可走?也许,你有幸在灭亡之前,乘飞船逃离地球,但你能逃到哪 儿去呢?地球之外,至今未发现活着的生命。
“人定胜天”,在上世纪大跃进时代,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是一句名言,但话音未落,就来了“三年自然灾 害”,国民减员一千万(党史正式数据,民间有说3000万的)。于是,痛定思痛,现在的口号,变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了,所谓“环境友好型”,就是“不 和你斗”的意思。
但是,这也是一厢情愿的事。大自然,有时候是“不讲理”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你想“和谐”,它偏不和你“和谐”,你有什么办法?地震海啸一来,成千上万的生命顿时陨灭,不管你对它友不友好。
这次日本地震之后,东京都知事,提出了所谓“天谴论”,立即遭到了日本国人的唾骂,说他是“在国民伤口上撒盐”,日本网友让他“滚出日本”,于是,赶紧道歉。
我想,这位知事,也许是借此警告国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天谴”,他又不是上帝的代表,哪会知道?
对大自然,我们只有敬畏,敬畏,再敬畏。
二
我们经常听到,所谓“核电”,是很安全的,完全不必担忧。
看来,这种认识,需要重新审视了。
日本地震告诉我们,任何“安全保证”,都不是绝对的。即使再多的安全设置,也难保万无一失。核电固有的危险性,并不会因人们的努力,减少到零。相反,在核电站周围的人,应该时刻准备“出事”,就像预防地震一样,做好各种预案,保持高度警惕。
核能从一诞生,就被称为“潘多拉魔盒”,发现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就死于放射性。和“魔鬼”打交道,能没有危险吗?“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如果有人拍胸脯,给你打包票,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堆”,与压水堆(中国的核电站类型)相比,落后一代,但与切尔诺贝利的石墨堆比,已经很先进了。日本的核科学研究,也是举世闻名的。核电已经占到总电力三分之一,还有专管安全的“核安院”。
沸水堆的安全设计,有三道安全屏障,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各种意外情况,有多种备用设施和应急预案。
然而,中国古语说的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有绝对的安全,事故,只能说降到最低,不敢把话说死。
众所周知,核电站能是利用铀(或钚)裂变的能量发电,和原子弹原理一样,但不同的是,原子弹,是不可控的,一瞬间,放出大量能量,核电站是可控的,让能量慢慢释放,用来发电。
如何做到可控?
链式反应,有一个重要的参数“K”——中子增殖系数,核电站的核反应,必须控制在1左右(也称为达到临界),大于1.就可能失控,变成核弹,小于1,会使核反应停止。这个参数至关重要,被科学家们尊称为称为“K大帝”。
“K”的大小,由控制棒的位置决定,控制棒插入越深,“K”越小,反之越大。控制棒,由能吸收中子的材料(如金属镉)制成,在核电站中的插入和抽出,是由计算机控制,根据“K”的变化,自动进行的。
正常情况,核电站的“K大帝”总是保持在1,发生地震的一瞬间,按照设计要求,核电站的“控制棒”——一般用镉制成,会自动插入反应堆,让“K大帝”变成零,核反应便立刻停止了。
既然核反应停了,为什么还会出现可怕的事故?
这次福岛核电事故,关键在于“冷却水”上。
这是因为,核反应虽然停止了,但这时堆芯温度还是相当高的(几百度),高温的来源,主要来自核反应产物(铀235裂变,一分为二,放出能量,这两半就是裂 变产物),裂变产物,大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物质,要进行一系列衰变,最后变成稳定的。这个过程将不断放热,直到衰变结束。
因此,需要将堆芯继续冷却,让温度降下来,才能保证核反应堆,特别是核燃料棒的安全,不会因高温发生融化或破坏。
问题就出在冷却系统上。
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的水泵,在正常情况下,是由本身发出的核电作动力的,核反应停了,自然发不出电来,可切换成外部电源(其他发电厂发出的电力),但是强烈的地震已经让全市停电,外部电源也不能用了,这时,他们只好启动了备用电源——柴油机发电。
然而,不幸的是,又来了海啸,柴油机发电机,被海水淹没损毁,也无法使用了。
还有最后一招——启用备用电源的备用电源——蓄电池,但蓄电池的能量是很有限的,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大约半小时)。
更换柴油发电机,很不顺利,从下午2点,一直拖到当天深夜,才又恢复了冷却。中间有好几个小时,反应堆没有得到冷却,内部温度便不断升高,使核电站的几个机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后来发生的事情,其根源都源于此。
先是9级地震,再是10米海啸,然后是备用动力设施失效。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显然,这超出了设计者(福岛核电站,据说是美国货)的想象力,也超出了操作管理人员的想象力。
没有预案的事件,一旦出现,大家往往不知所措。
三
人们不解的是,不就是一个冷却水,一个备用电源吗?多大的问题啊,为什么要一拖再拖?我在看电视时,也为他们着急:水位下降了,赶快加水就是了,柴油发电机坏了,再换一台就是了,他们在那儿瞎蘑菇什么?
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就是高科技的弊端了。
一般说来,自动化程度越高,系统越复杂,对人的依赖性越小。但是,一旦出了问题,人要想介入解决,也很难。
举例说,水位下降了,都知道应该加水?可是怎么加?加什么水?那不是个做饭的铁锅,倒进去算完。
第一,反应炉的水,必须是纯净水,如果有杂质,会因辐射变成反射性的,增加水、蒸汽中放射性的强度,可是地震海啸后的福岛,满目疮痍,哪里去找这么多的纯净水?
第二,里面什么情况?压力容器损坏了没有?如果完整无损,加水没有问题,如果损坏了,加进水去,后果将很严重:水和燃料棒外壳的锆,会发生化学反应,置换出大量氢气来,氢气浓度大了,一旦爆炸,怎么办?
那就赶快弄清里面的情况吧,也很难。
第一,密封设施是一层一层的,里面的情况,看是看不清的,如果是平时,通过监测系统,会了解一切,但是大地震后,系统也损坏了。
第二,突然升高的放射性,把核电站变成可怕的污染区,哪怕进去拧一个螺丝钉,或者里去看一下仪表,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最后,决策者还是决定,把海水加进去了,加进去不久,就发生了爆炸。估计他们权衡了各种可能性,也只能如此了。这种爆炸,总比核材料爆炸要好一些,至于又污染了电站外的大气环境,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我们应理解他们。
他们的工作环境,是极其危险而恶劣的,能够坚持岗位,进行排险作业,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事故最初的受害者,都是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据说,有一个老工人很熟悉管道情况,他奉命打开阀门放气,受到了高剂量的照射,当场呕吐,被送进了医院。
我想,如果不是他们的坚守和献身,事故的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文明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方便,但也使社会变得脆弱了。过去,没有电,无所谓,现在停几天电,就是一场灾难。
计算机引起了信息革命,战争离不开信息化,但是曾几何时,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成了被攻击的“软肋”。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支精锐的军队,很可能被一个不起眼的“病毒”毁灭。
有位名人说,文明的每一次进步,也是人类向灭绝自己跨进了一步。这话有些偏激,但其中的含意,也值得深思。
四
在灾难面前,日本国民表现的镇定和从容(大多数人),纪律与团结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军国主义的日本,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让我们世代难忘,老实说,对日本人,我一直没有好感,在青岛,我接触过几个日资企业,听到他们的种种劣迹(如欺负中国的女孩子等),让我痛恨不已。
但是,撇开政治观点,冷静地想一想,日本国民的一些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记得《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怕一个中国人,不怕两个中国人,为什么?两个中国人,就会发生内斗,最后两败俱伤。对日本人呢,则相反。
记得一个朋友说(在日资企业工作),如果你被一家日资企业开除了,在本地区,任何一家日资企业,都不会再要你了。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比我们要强烈。
那位朋友说,日本的科技人员,来中国工作,很注意学习,晚上要看书到深夜,问他为什么如此,回答是:“国内(指日本)竞争激烈,一旦放松,回去就赶不上了。”
关于生死观,日本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生和死,不是互相隔绝的,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死了,生命并未消失,不过是换了一种形态罢了,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然,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但是我想,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镇定肯定比慌乱好。在生死关头,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素质。
有一个场面:海啸来临了,大家在路上驱车逃难,大浪尾追而来,很显然,在后的要先被吞没,在前的有可能幸存。如果仅仅考虑个人的安危,就应该千方百计超车,争取到最前面去。但画面中,没有超车的,大家秩序井然,保持着原来的先后顺序,鱼贯而行。
看到这儿,我为之感动,震撼。
五
关于放射性污染,对中国的影响。
我的看法是,中国是安全的,为此担忧不安,完全不必要。
最坏的情况,你可以设想,在日本领土上,扔下了几个原子弹。
1945年8月,在日本广岛、长崎,美国不要扔下了原子弹吗?其受害者都集中在日本,主要是这两个城市,没听说污染到了中国。
核电站的核燃料,铀235的纯度只要百分之几,原子弹要达到90%以上。何况,地震后核反应已经停止,只不过是裂变产物泄露一些而已。
你想一想,它能污染到隔着茫茫大海的中国吗?
污染是有半径的,在日本,已经宣布了安全半径——30公里,大部分地区也是安全的,一切都应正常进行。
我们进行核试验的时候,也有安全距离。第一次核试验,九院的参试者(包括科学家)站在70公里之外的沙丘后面,观察蘑菇云的升起,没有任何防护,就是戴着一副墨镜(防强光刺激)而已。
有人说,风会把放射性烟云刮到中国来。
这种论调,理论上是不错的,风嘛,是流动的空气,往哪吹,谁也说不准,你敢保证,它一定吹不到中国来?
世界上的事情,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概率性的,譬如下雨,雨点一定向下落,这是必然的,但是今天下雨吗?那就是降水概率了,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也可能是百分之十。
我估计,这次日本核事故,危害中国人健康的概率,比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
在当今地球上,要避免污染,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的严重污染,包括中国在内,发生过多次了。
你只要想一想,世界上,曾经爆炸过几千枚核弹(包括大气层,高空,海底、地下),放射性烟云在大气层,围着地球转了多少圈,恐怕数不清了。最后,到哪儿去了?不都沉降下来,进入大地,水源,被动植物吸收了吗?
当年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烟云的污染,比现在厉害很多倍,是否飘到中国来,也很难说。
还有,宇宙射线在新星爆发时,对地球有多少辐射?太阳黑子爆发,又有多少射线进入了地球领域?你到医院透视,作CT,剂量也是很可观的。
但这些,人们似乎并不害怕。
你每天拿着手机大喊大叫,难道不知道有电磁辐射吗?不知道有人因此患上脑瘤吗?你害怕吗?
你看电视,上网,屏幕又有多少电磁辐射?你怕过吗?
要说致癌作用,要说损害健康,汽车尾气的铅,装修材料里的甲醛,各种有害有毒物质,各种非法食品添加剂,各种激素,农药残留,重金属,一点不比放射性逊色。
所以,面对目前的形势,你也不要害怕。换句话说,怕也没有用,除非你离开地球。
目前,对放射性检测的手段,很先进,很小的剂量,都可以检测出来,所以,相对其他有害物,放射性的存在,更容易被发现。如果没有日本地震,即使大气或环境 有些异常,只要不是经常性的,也不一定会宣布。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对核安全而言,是处于最受重视的时期,担心害怕,是不必要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